By 11 IE 胡子璇 (details are far beyond Work Study)
我是一个女生,爱金融爱工程。当初其实并没有100%地打定主意去workstudy,看到学校邮件发work study的信息,于是去看了一眼,看到HSBC还有香港金融管理局在招一年的IT实习生,觉得此乃良机,自动忽略掉要求会说Cantonese这一条(我那时候还不会说广东话)抱着“试一试说不定就成了呢”的心态毫不犹豫地投简历了。香港金管局,渺无音讯。还好HSBC给我发来了下一关的通知。另外我们还有三位IE 2+2姐妹一起投HSBC,不得不说,团队的力量是大大的!最终我们四人都顺利通关进入HSBC实习了,这是后话。
数学测试是online test,在邮件里发了个链接给你做。时间很紧,计算量很大,但是有三个助攻啊,你懂的。然后是我们的电话面试,也是抱团一起准备、找资料、模拟面试(当然啦,第一个接电话面试的好姐妹把题目都透给后面的姐妹们了)。再是技能测试,选一个编程语言,也全都是选择题。最后是去中环HSBC Main Building终面,准备充分状态很好超常发挥了一下下,顺利过关。多说一句:HSBC招聘题库多年不变,网上可以搜得到。
被分到一个宇宙无敌超级好的manager。后来得知其实不是随便分的,有些manager会挑实习生带,比如说我的老板,他在HTS GBM部门等级很高,同等级就他一人在带实习生(说到这里真想哭,有次我问他,为什么会想带实习生,还有他带实习生几年了。他说因为觉得看别人带实习生很好玩,第一年带着玩。Σ( ̄⊥ ̄lll) 。。。实习快结束的时候我又问他现在觉得带实习生好玩么,他笑说“Jane, you’ve brought me lots of trouble!”)于是他第一个选人,挑了技术测试和终面都表现最好的那个。所以招聘的时候表现好点对之后还是有用的。
每一个实习生工作的内容和性质都完全不同。但工作不难,如果不会也都会给足够时间让你学,这点非常地好。我自己做的几个项目也风马牛不相及:自学了建网站给内部做了一个市场信息分享的平台,姑且这么叫它吧;管理HTS GBM的服务器,每个月都要统计使用率啊看哪几台机子要重组啊神马的,每个月做excel monthly report真要蛋碎;我们team有一个项目是跟三星电子合作建innovation lab这么一个东西,地点在石门office,我那逗逼可爱的老板嫌汇丰石门office太远,每次都派我去跑腿接洽跟进进度,呃;还拍了一个实习生宣传视频。实习中认识的几个小伙伴,他们接到的任务是用java写一个实时交易追踪系统,其实就是可以时刻追踪哪个交易员做了哪笔单这样子。还有的实习生主要做trading support。还有在test team写test case的、在ATM team做的等等非常非常多各种各样的工作。
不得不说工作很忙(当然人和人也很不同),我常常一天要处理好几个事情,经常加班。工作中感受到过成就感、挫败感,笑过、甚至也偷偷哭过。在hsbc这家大公司,soft skill会得到非常多地锻炼,认识很多人,建立起自己的network。一言难尽,但总之,这一年的经历于我的发展而言是非常值得的。
最后被manager提名进返聘面试,面试时又超常发挥,拿到了return offer。
汇丰一年实习(one-year placement)的return offer给的比率其他很多银行都低,大概10%的样子。如果想要拿return真的得挺努力的以及遇到一个认真带你的好老板。
P.S. HSBC的work study比较适合既喜欢IT又对商科感兴趣,想在金融界越走越远的(呃,虽然目前我也看不出可以走多远)。不适合纯喜欢技术的筒子们(你懂的,银行的IT技术..银行注重security,几乎不管innovation)。跟一些去其他公司的内地生朋友交流,发觉去IT小公司做项目,普遍技术水平大有提升,项目开发经验大有增幅。所以,选work study的时候也要想想自己到底想干嘛。
Summer Exchange 经历分享
2015年work study结束的暑期去了Berkeley的暑课,收益颇多。这又是一段非常弥足珍贵的经历。
去暑课的想法由来已久,有2+2的朋友们暑期去各个地方交换,身边有内地生朋友推荐,书院又给两万港币让你出去浪(此指新亚书院,崇基貌似也是两万,其他的就不知道了)大概差不多是一半的暑课费用,有些课还能转学分回来,真是不去白不去的赶脚。
新亚书院平常的奖学金真是少啊,但新亚的交换项目真是多而且真是非常诱人。暑期交换有去Harvard,有去Yale,好像有MIT(这个记不清了),前面列的几个名额都比较少。还有像我等平民大众很多人去Berkeley(其实我稍微保守了,GPA够好的话可以试着申请前面那几所)。印象中书院会在每年的一二月份发邮件,出暑期项目的安排。反正记得时不时看看邮件,学校所有的信息都通过邮件往你邮箱里塞。
Berkeley暑课选课没有专业限制,于是我开开心心地选了一门商科的课程,一门哲学课。都可以转学分回来,一个是FINA的课,一个是D类通识。课程很紧张,工作量很重。商科的课上,有一个跟我相同工程背景出身的guest speaker,对我未来启发很大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际遇,在此就不赘述了。
虽说课程任务多,但是,“work hard, play harder”简直浪到不能再浪了。课程期间差不多把湾区跑遍。硅谷之行,见到了很多09和10级的2+2师兄师姐们。在座十多人中,五个在Google总部实习/正职工作、两个Facebook、爱立信,真是要给大神师兄师姐们跪了。他们的路径:美国读前20的Master,然后大多先在湾区工作/实习。。。
嗯,师弟师妹们,2+2的优秀和影响力,靠你们传承了。
Minor 经历分享
确切地说不能叫“经历分享”,应该叫吃过的小亏,不让你们再犯。所谓我这辆“前车”是你们的“鉴”。
早安排好,永远是好事。就像要出国的筒子们,“在中山大学大二就要准备GRE,暑假最好就要考出。大三真的很忙很忙基本忙不过来考G”简直是师兄师姐们流传下来的至理名言。大三要面临初到CUHK的适应期,专业课程也蛮重,还要保证成绩,真是心力交瘁啊。
如果想修辅修,也要尽早安排好,因为很多课有prerequisite,有修读的先后次序。大概大三上就可以想好辅修什么专业、网上查一下辅修课程要求、最好再跟对方学系确认一下,大三下学期选课就可以看着选了。我就决定地太晚,之前的选课也没有仔细按照辅修要求选课,而随便选着玩,有些在浪费学分。而且最想上的几门fina有先修要求,不得不跟授课老师申请能不能先修课和这门课在一个学期里同时上,想想真是蛋碎。。
关于选课问题,这是我非常喜欢CUHK的地方,选课很自由。不管什么专业,只要满足那门课程的课程要求,并且课程有空位,都可以选。修满辅修要求的学分,就可以在CUSIS上declare minor degree,当然,遇到问题多跑跑学系总是没错的。
筒子们,好不容易来CUHK不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和机会,怎么行呢?对不~
我得做好心理准备迎接21学分的year4 1st sem了。。orz…
——下面是关于辅修商科的——
Summer session、还有之后的国际生暑课(ISS)都开一些商科的课还有通识课的(不像某大工程)!而且CUHK的学生可以免费上ISS 共6学分的课,简直赚翻了有木有(当然你得付暑宿费,非常适合暑假做part-time/在学校给教授做做RA的童鞋们)可惜啊可惜,我又是到错过了ISS选课时间才知道这个的,导致我的year4会很忙。ISS有July session还有August session。可以google搜索iss cuhk。选课时间一般在二月到五六月这个样子具体情况看iss 网站啦。从来没有师兄师姐说过ISS,是一个内地生朋友告诉我的。信息是多么的重要,对不?这也是我决定要参与写《生存守则》的原因。
Summer exchange转学分回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不过貌似finance department只给转回来一个3学分的课程。不同学系要求不同,建议自己去咨询下。
——-结束——-
P.S. 大三的暑假一定要好好利用,可以做很多的事情,提升自己的背景。如果去work-study,那会有两个“大三的暑假”,都好好安排,别浪费了。